多年來參與【臺北新教育】廣播節目的企劃製作與主持工作,每每從與來賓訪談中,吸取了許多生命能量,豐富心靈並惜福感恩。
  本年度在多元閱讀的主題中,邀請到單車遊歐千里的許湛然同學全家福,分享親子騎著越野腳踏車,以另類旅行看見世界的難忘經歷,父母親以多元方式陪伴孩子、傾聽心聲,在朝夕相處、共渡難關之下,不僅創造美好的人生回憶,更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榮獲2008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的先天唐氏症范晉嘉先生,他挑戰了個人生理極限,永不放棄的學習過程,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令人感動。他一路成長走來,跌跌撞撞,備受艱辛,而父母、老師、教練、親友的陪伴、教導與指引,讓他找到生命春天,開創人生新契機的心路歷程,更可以激勵許多遇到挫折、困頓的朋友們,勇敢迎向人生挑戰。
  散播溫情,關懷社區的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莊素珠女士,成立潛能開發的「莊阿姨的家」,照顧行為偏差、課業成就低落、弱勢家庭的學童,進行課後心理及課業輔導。企業家夫人將企業經營的成果回饋鄉里、造福人群的愛心,帶給社會良善的影響力,令人感動且欽佩。而任重道遠的社會責任,期盼能得到共鳴,使更多民間企業團體一起來關懷我們的臺灣。
  感謝所有受邀的來賓們,您的人生故事與寶貴經驗,不但豐富節目內容,也正在影響著每一個交會的生命。期待您翻閱此書繼續欣賞許多精采內容,並不吝提供本節目寶貴意見為盼。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從小志願當老師的吳怡慧教授


 當自己跟孩子的生命導演,合力演出。
   吳怡慧教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
 怡慧教授的童年是在臺南鄉下農村外公外婆家度過,自由自在的奔跑在田裏,抓蚯蚓、釣青蛙或摘水果,喜歡唱歌的她,也常獨自坐在大池塘邊聽著竹林的風聲,邊哼著有關鄉村的兒歌,無比快活。
 或許是外公外婆在日據時代就是當小學老師,而父母親也是從事教育工作,所以怡慧教授小時候的志願就是當老師,每當放學回家後,總會拿著蘆葦當麥克風,帶著鄰居小朋友們排排站,一起唱歌跳舞。
 猶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因為上課抄聯絡簿時跟後面的同學講話,被老師在嘴巴上貼了大膠帶,嚴厲的處罰方式讓她印象深刻,而老師的作法也啟發她日後為人師表時要注意合宜的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心理。
 成績優異拿下市長獎畢業的她,進入國中女校升學班,求學壓力之大堪稱黑暗時期,生活中只有考試和唸書。大學時就讀教育學系,研究所時開始研究青少年心理學跟學生中輟的探討,發現學生產成中輟現象有很多原因,其中學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開始對特教需求學生的行為研究有興趣。進了特教領域更是發現,普通教育如何落實因材施教及考慮個別差異,真是值得探究的議題,也影響著對於普教與特教合作的關注。
 教養孩子樂在其中的怡慧教授,有位可愛的四歲寶貝,她不時在腦中倒帶回想著父母親甚至外公外婆教養她的情形,再加入自己多年來對教育的理論基礎,當自己跟孩子的生命導演,合力演出。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就會帶著孩子禱告,藉由放聲祈禱的過程讓孩子聽到媽媽反省事物的看法與角度、軟弱和限制和對他的期待。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原來父母也是「人」,真誠的親子關係就是要從小開始建立的。

 分享好書:子女心、父母情—從心教養孩子,這本書談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生命開展,不能只求塑造他們的好行為,要學會看孩子的表情,聽孩子的心情,思考自己教導的目的,並設立真正適合孩子的目標。【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5.29】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親子溝通


 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當他的老師,長大以後,我們就要當他的朋友
   來賓:曹麗珍校長(臺北市龍安國小)
 您一定看不出來溫柔婉約的曹校長,從小是三姊妹中最像男孩兒般無憂無慮的愛玩和爬樹。直到小學五年級,由於父親重病過世,母親含莘茹苦的獨立教養她們,讓她變得獨立沉靜、思考生活和用功讀書。凡事不讓媽媽操心,為了解除家中經濟困境,後來走上教育之路也是原因之ㄧ。當時五年級導師非常關心貧困又失怙的她,不但給予許多協助,甚至要讓校長住到她家,老師關懷學生的榜樣和作為深刻記在曹校長心中,也對她的人生有很大的轉變。
 曹校長有三位貼心的心肝寶貝,在隔代教養之下,父母親要注意在孩子入學前一切生活規範和自理都要教會給孩子。夫妻同心同力陪伴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且不斷學習。校長特別提醒: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當他的老師,日常生活中好習慣的養成和規範的遵守都要教他,養成對人生正確的態度;長大以後,我們就要當他的朋友,尊重、支持、鼓勵他,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能判斷、做決定、負責任的社會人,朝自己的理想,勇敢前進。
 閱讀習慣的養成愈小培養愈好,從閱讀中找尋人生的快樂是很重要的事。孩子到了青春期除了面臨生理上的挑戰,再加上升學考試的壓力,更需要父母親的陪伴和關懷,多去瞭解孩子特質,依他潛能給予指引,尤其在選擇學校、科系更應該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現代父母親太關注孩子,雙方都會有很大的壓力,家長們要學習放輕鬆,帶孩子要像放風箏,永遠有一條線拉著他,但是不要約束他,如此才能維持長長久久,如果以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孩子,容易造成親子緊張的狀況。
 家庭中家人的相處不要以放大鏡,要用柔焦鏡,這樣才能讓生活過得更溫馨。【採訪整理/陳蕙君99.5.22】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教養子女心得分享


  教養子女,用心不要太用力。

   來賓:李偉文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醫師本業雖是牙醫,卻擁有多重身分,他是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暢銷書作家、親子教育專家,也曾是童軍團團長、公共電視董事、公共藝術委員、國家永續會委員、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等,但都比不上「雙胞胎女兒AB 寶的爸爸」頭銜來得重要,偉文醫師的超級樂觀、正面思考、務實簡樸、關懷惜物、嗜書如命…的生活態度,深刻的影響著孩子們。
 他認為,身為父母能給與孩子的第一樣禮物是生活常規的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分擔家事,不吃垃圾食物,養成衛生與運動的習慣。這些常規一定得從小培養,也將成為終生難以改變的習慣,所以非常重要。第二樣禮物是讓孩子養成喜歡看書的習慣,全球化時代變動迅速,要使他們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識,對於世界抱持著好奇與探索的熱情。從偉文醫師家沒有電視機,到處都是書,一家人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討論或創作,養成孩子們主動學習、深入探索的習慣。第三樣禮物是領導與被領導的素養,就是表達與傾聽的能力。在團隊人際互動中能清楚表達己意也能瞭解他人,才能共同合作完成任務。因此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團活動,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增加與人互動的經驗。
 許多研究都證明,給孩子足夠的空白時間,讓孩子在大自然裡自在的玩耍,可以點燃他們對世界好奇探索的熱情,這才是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起源。大自然豐富的生命力,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能培養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習慣,當他們在成長路上遭遇挫折困頓時,也有能力自己打開生命的結。偉文醫師說,以上這些都是父母能給與孩子生命中最好的禮物,而這些珍貴的禮物,是我們花再多錢也換取不到的。
 孩子將來最溫暖的回憶,以及安心學習的基礎,是來自於父母的陪伴。而童心未泯的他正溫柔細膩的陪伴著孩子學習成長,他說,就讓自己再過一次童年。【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05.15】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甘願此生,為過動孩子開啟優勢契機,為臺灣過動家族尊嚴而戮力。
    來賓:蔡美馨女士(臺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執行長)
  曾擔任學校社工、心理諮商所文宣主任的美馨女士,婚後竟然成為擁有兩個過動兒的媽媽,在發現抱在懷中的孩子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充沛的活力如磨娘精般的難照顧,多少個暗夜哭泣與手足無措中度過,在轉換六所幼稚園後經老師的建議,進而尋訪專業,求助醫療體系,積極配合醫囑,帶著孩子展開醫療過程,仔細記錄用藥反應,一步步建立生活秩序。
  大兒子求學過程中,仍受到許多挫折,被同學否定、交不到朋友的痛苦,一直到四年級,兒子自己報名參加棒球夏令營,之後轉學到福林國小參加棒球隊,還當了棒球隊隊長,在打棒球中找到自信,也漸漸學會面對自己問題,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捩點。現在二十一歲的大兒子,通過評估,正準備去當兵。美馨女士在教養過動孩子中勇敢面對、積極求知與求助,歡喜走出了迷惑的人生路。她特別強調,對於特教需求孩子的父母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美馨女士因為愛孩子的心,疼家長們的不解,在孩子穩定成長後,經常與三五特教家庭聚會,以讀書會方式進行親子教育成長。進而成立臺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幫助更多無助的特教需求孩子的父母,她不但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教養特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也撰寫「過動兒的教養妙方」書,除了告訴父母及師長何謂過動兒、該到何處尋找資源及支持外,並參考國內外不同領域專家的建議,對目前過動兒所遭遇的困境,提供資源及解答,讓父母不再徬徨、不再無助。書中從「孩子,我想了解你」、「一起成長.陪著走」、「親師合作,共創教育春天」、「資源整合與願景」等四大主軸,陪伴親師與社會大眾,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學習如何自我接納、自我成長,並引出孩子的優點;又如何關懷孩子的身心靈,進而有效的協助此類孩童的就養、就學、就醫、與就業等問題。
  擁有特教需求孩子的家庭,身為孩子的媽媽經常在工作之餘仍要背負起加倍的照顧、教養、就醫…,但又感力不從心的壓力上身,因此,惟有夫妻間的溝通、共識與共同成長才能使孩子健全成長。【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05.08】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如何和孩子談「性」


 提供友善、自尊、自重的環境,讓孩子順性、健康發展。
   來賓:劉淑雯助理教授(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淑雯老師大學時主修社會教育,所以對於社會方面的議題都很關心,之前在國小教育現場也遇到許多相關性教育的問題,於是開啟了好奇心進入研究所深入學習,並專攻課程與教學方面,目前更投身公益擔任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研究發展如何幫助父母師長與孩子談性的方法。
  許多父母從小會教孩子過馬路小心車子,不要隨便跟著陌生人走,好好讀書,考上好學校,卻從不和孩子討論性方面的問題。其實當孩子語言開始發展時就會問到「我是怎麼來的?」,所以在家庭中,性教育愈早開始愈好,把討論「性」問題,變成生活中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小孩進入青春期時,才會尋求父母協助,而親子間可以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來談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書籍、影片、新聞事件都是很好的教育媒材。
  對於青春期教育應該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同步學習成長。因此建議學校辦理生理衛生講座時要關照到男生與女生不同的發育成長現象。除了生理方面之外,心理特質的瞭解更需要父母師長的關懷,切勿以刻板印象來要求孩子,應該要能接受溫柔的男生或不愛穿裙子喜歡中性打扮的女生,做到尊重、包容孩子的特質與喜好。進而教導兩性間相處的方法與態度,可以在新聞報導有關兩性相處、青少年懷孕或強暴事件時,聽聽孩子的看法,甚至和孩子一起觀看討論兩性關係的節目。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打下親子間高品質談話的基礎,未來孩子長大後才會與你無所不談。
  一位熱愛棒球的女生,成為臺灣第一位棒球女主審---劉柏君,且往來國際間賽事中執法,正是因為家庭的尊重與支持,才使她發揮潛能,創造出另一片天空。【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