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參與【臺北新教育】廣播節目的企劃製作與主持工作,每每從與來賓訪談中,吸取了許多生命能量,豐富心靈並惜福感恩。
  本年度在多元閱讀的主題中,邀請到單車遊歐千里的許湛然同學全家福,分享親子騎著越野腳踏車,以另類旅行看見世界的難忘經歷,父母親以多元方式陪伴孩子、傾聽心聲,在朝夕相處、共渡難關之下,不僅創造美好的人生回憶,更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榮獲2008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的先天唐氏症范晉嘉先生,他挑戰了個人生理極限,永不放棄的學習過程,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令人感動。他一路成長走來,跌跌撞撞,備受艱辛,而父母、老師、教練、親友的陪伴、教導與指引,讓他找到生命春天,開創人生新契機的心路歷程,更可以激勵許多遇到挫折、困頓的朋友們,勇敢迎向人生挑戰。
  散播溫情,關懷社區的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莊素珠女士,成立潛能開發的「莊阿姨的家」,照顧行為偏差、課業成就低落、弱勢家庭的學童,進行課後心理及課業輔導。企業家夫人將企業經營的成果回饋鄉里、造福人群的愛心,帶給社會良善的影響力,令人感動且欽佩。而任重道遠的社會責任,期盼能得到共鳴,使更多民間企業團體一起來關懷我們的臺灣。
  感謝所有受邀的來賓們,您的人生故事與寶貴經驗,不但豐富節目內容,也正在影響著每一個交會的生命。期待您翻閱此書繼續欣賞許多精采內容,並不吝提供本節目寶貴意見為盼。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旅行生活


人離開了熟悉環境,到了一個陌生、新鮮的人文或地理環境,
接受了視覺、經驗、身體、知識上的衝擊,就完成了一趟旅行。
來賓:桂文亞/兒童文學家

 畢業於世新五專編採科的桂老師,20歲時出版個人散文集(裁冰集),在文壇上享有盛名。從記者、編輯、主編、到兒童文學家,一路走來認真、堅持,不僅獲得各種文學獎項,更成為兩岸兒童文學重要的推手,為兒童耕耘出一畝知識的、純淨的福田。
 小時候的她語文方面成績優異,中學時開始投稿,加上老師的鼓勵,開啟了寫作的途徑。因為立志長大要成為新聞從業人員,於是非常努力的閱讀和不斷寫作就成了基本功的緞練。一路走來,恩師的教導和毛遂自薦的勇氣,使得很順利的畢業後留在世新教歷史和採訪寫作,學然後知不足,而不斷學習正是進步唯一的方法。
 對桂老師來說,人離開了熟悉環境,到了一個陌生、新鮮的人文或地理環境,接受了視覺、經驗、身體、知識上的衝擊,就完成了「旅行」的概念,並不一定是要到遙遠的地方。例如如何發現碧潭的美,是需要自己在不同的季節、天候去尋訪的,甚至包含內在人文涵養方面,必須有賴閱讀去深入瞭解。桂老師:「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段的旅程,從離開母體就開始人生的旅行。」世界何其廣闊,不妨用有限的生命去瞭解並感受這世界。
 旅行,就是生命中的記錄。從小桂老師受到閱讀的影響,如:世界童話中的金字塔、徐自摩的再別康橋、陳之藩的劍河倒影、泰哥爾的詩、對古文明的喜愛…,內心中羅織了對未來的憧憬,對歷史的愛好,因為從歷史中你可以看到那麼多的人在當時代的偉大貢獻與影響力,所以在開放觀光後就開始踏出臺灣到各處去圓夢。
 猶記得新疆旅遊中,戈壁荒漠的遼闊也是從未有的體驗,印象深刻是因為遇到意外,車子陷入沙漠中的恐慌,又看到遠處襲來的龍捲風,真的是驚險萬分,大夥兒雖躲進車內關緊窗戶,但當龍捲風襲捲而過時,渾身滿臉仍都撲上一層黃沙,慘不忍睹。旅行是有危險性的,就在大家杵在驚恐中,桂老師卻發現當下天空變化萬端的美,就像奇妙的大自然上演的一場電影,風雲之變如創世紀般濃雲聚驟,忽然天眼大開,銀光乍現,如耶穌要降臨般的神奇。當時,雖然有吉普車通過但呼嘯而過未伸援手,後來才懂,原來要救人必須先衡量自己的能力,好在最後終於得救了,才有「大漠戈壁遇險記」的文章和大夥兒興奮獲救的照片。桂老師一邊敘述著,還心有餘悸的說:如果當時沒有人來救我們,真的可能會冷死、渴死呢!
 桂老師以心靈感受世界,用眼睛看世界,用圖文展現世界,呈現敏銳的審美眼光和豐富的文學素養。她幽默風趣的說,作為一個旅行者要做到「雙眼能看」「雙手能舞」「雙腿要動」「開口能說」,還要「能吃」!【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8.28】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健康樂活的家庭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不管如何都要永遠為我們的家人張開雙臂。
來賓:陳茉莉治療師/兒福聯盟
 畢業於紐西蘭梅西大學,研究所主修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的茉莉治療師,目前服務於兒福聯盟。學習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刻且影響很大的是,指導教授的引導,讓茉莉老師看見自己的好,而不是只有專注在自己的不好。
 家族治療是針對家中每個人所產生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問題,透過語言及成員之間互動等方式,改善家庭的不平衡關係,協助他們解決問題。以兒福聯盟的服務方式來說,會先派社工去評估其家庭是否有需要服務的地方,再轉介給治療師深入了解與協助幫忙。目前接觸最多的是隔代教養問題,加上孩子本身是特殊兒,如情緒障礙,自閉症,爺爺奶奶們因年紀關係,體力有限,導致無法有效的管教孩子。另外,單親家庭孩子出現偏差行為,如,偷竊、不寫家庭作業、甚至不到學校上課的問題。這時候我們就會介入輔導,希望父母親的角色能發揮功用,並且與學校老師配合。
 一個家庭就好比一部機器的運轉,平常就該勤做保養與維修,不要等機器亮起紅燈才發現其問題的嚴重性,到那時候,要補救也已經為時已晚了,且很重要的是坦誠的溝通,明確的表明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不要含糊的不清不楚,或是用暗示性的肢體與言語。多給家人實質上的支持與鼓勵,用溫和的語氣多說關懷與肯定的話語,這樣的愛,才不會是傷害。
 一個家庭就好比一棵樹,是需要用心的經營與照顧,如,一起吃飯,一起做家事,一起到戶外活動,我們對於「家」的記憶就是從這些瑣事中累積起來的。家是永遠的避風港,不管如何都要永遠為我們的家人張開雙臂。
 茉莉老師說,每一個家庭都是一本劇本,她可以每天從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閱讀到不同的故事覺得很感動。她提醒我們要笑看人生,用幽默與樂觀看待自己演的角色。笑有時,哭有時,高興有時,悲傷有時,這些劇情不斷的重覆上演,請大家不要入戲太深。【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8.21】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玩攝影,做公益

拍下台灣之美 用影像關懷社會;
攝影,是關懷社會的一種好方式。
來賓:侯俊耀先生/臺灣數位影像協會
莊粵盛老師/臺北市立大安高工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代人幾乎人手一台數位相機,就連手機也都擁有拍攝的功能。台灣數位影像協會發起人之一的侯俊耀先生,原為資訊工程師,十五年前,在向圖書館員解釋數位軟體使用方式的時候,館方認為他講得很棒,鼓勵他出書成為數位圖像作家。之後,他開始玩攝影,且迷上單眼和數位相機,並架設交流網站,至今有十五年的功力。他認為,攝影的本質應該是「紀錄世界,檢視生活,了解人文歷史,關心生活周遭,然後付諸對社會的關懷。」攝影風氣應該更清新,也是協會的初衷,因此決定用公益、免費的方式向下扎根。
 協會舉辦研習課程,網路交流分享,希望青年學子學習對社會人文觀察的傳遞,提升生活的思考層面,並嘗試訂定主題,展現自己的想法,也讓社會更趨正向。目前題材鎖定古蹟,例如淡水古城、剝皮寮、紅樓、鹿港老街、旗津美景和孔廟等,從學生平常不容易接觸的事物中,發現不同角度的視野與思維,挖掘台灣本土的特色,向國際秀出自己,他們認為:「攝影是關懷社會的一種好方式」。
 俊耀先生有獨特的思維,他說:「旅行不在遠,美麗的事物也不在它知名、人人趨之若鶩;旅行的目的是放鬆自我、讓心情沉澱,外拍地點的選擇也是一樣,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挑一個堪稱經典的場所,只要那個地方讓我們感到愉快,就會是一個好地方。」這也是協會的創會精神,說穿了,攝影就只是要一種美妙的感覺,而那種美好滋味,與愛這塊土地、社會是相同的。【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8.14】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從小志願當老師的吳怡慧教授


 當自己跟孩子的生命導演,合力演出。
   吳怡慧教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
 怡慧教授的童年是在臺南鄉下農村外公外婆家度過,自由自在的奔跑在田裏,抓蚯蚓、釣青蛙或摘水果,喜歡唱歌的她,也常獨自坐在大池塘邊聽著竹林的風聲,邊哼著有關鄉村的兒歌,無比快活。
 或許是外公外婆在日據時代就是當小學老師,而父母親也是從事教育工作,所以怡慧教授小時候的志願就是當老師,每當放學回家後,總會拿著蘆葦當麥克風,帶著鄰居小朋友們排排站,一起唱歌跳舞。
 猶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因為上課抄聯絡簿時跟後面的同學講話,被老師在嘴巴上貼了大膠帶,嚴厲的處罰方式讓她印象深刻,而老師的作法也啟發她日後為人師表時要注意合宜的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心理。
 成績優異拿下市長獎畢業的她,進入國中女校升學班,求學壓力之大堪稱黑暗時期,生活中只有考試和唸書。大學時就讀教育學系,研究所時開始研究青少年心理學跟學生中輟的探討,發現學生產成中輟現象有很多原因,其中學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開始對特教需求學生的行為研究有興趣。進了特教領域更是發現,普通教育如何落實因材施教及考慮個別差異,真是值得探究的議題,也影響著對於普教與特教合作的關注。
 教養孩子樂在其中的怡慧教授,有位可愛的四歲寶貝,她不時在腦中倒帶回想著父母親甚至外公外婆教養她的情形,再加入自己多年來對教育的理論基礎,當自己跟孩子的生命導演,合力演出。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就會帶著孩子禱告,藉由放聲祈禱的過程讓孩子聽到媽媽反省事物的看法與角度、軟弱和限制和對他的期待。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原來父母也是「人」,真誠的親子關係就是要從小開始建立的。

 分享好書:子女心、父母情—從心教養孩子,這本書談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生命開展,不能只求塑造他們的好行為,要學會看孩子的表情,聽孩子的心情,思考自己教導的目的,並設立真正適合孩子的目標。【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5.29】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親子溝通


 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當他的老師,長大以後,我們就要當他的朋友
   來賓:曹麗珍校長(臺北市龍安國小)
 您一定看不出來溫柔婉約的曹校長,從小是三姊妹中最像男孩兒般無憂無慮的愛玩和爬樹。直到小學五年級,由於父親重病過世,母親含莘茹苦的獨立教養她們,讓她變得獨立沉靜、思考生活和用功讀書。凡事不讓媽媽操心,為了解除家中經濟困境,後來走上教育之路也是原因之ㄧ。當時五年級導師非常關心貧困又失怙的她,不但給予許多協助,甚至要讓校長住到她家,老師關懷學生的榜樣和作為深刻記在曹校長心中,也對她的人生有很大的轉變。
 曹校長有三位貼心的心肝寶貝,在隔代教養之下,父母親要注意在孩子入學前一切生活規範和自理都要教會給孩子。夫妻同心同力陪伴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且不斷學習。校長特別提醒: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當他的老師,日常生活中好習慣的養成和規範的遵守都要教他,養成對人生正確的態度;長大以後,我們就要當他的朋友,尊重、支持、鼓勵他,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能判斷、做決定、負責任的社會人,朝自己的理想,勇敢前進。
 閱讀習慣的養成愈小培養愈好,從閱讀中找尋人生的快樂是很重要的事。孩子到了青春期除了面臨生理上的挑戰,再加上升學考試的壓力,更需要父母親的陪伴和關懷,多去瞭解孩子特質,依他潛能給予指引,尤其在選擇學校、科系更應該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現代父母親太關注孩子,雙方都會有很大的壓力,家長們要學習放輕鬆,帶孩子要像放風箏,永遠有一條線拉著他,但是不要約束他,如此才能維持長長久久,如果以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孩子,容易造成親子緊張的狀況。
 家庭中家人的相處不要以放大鏡,要用柔焦鏡,這樣才能讓生活過得更溫馨。【採訪整理/陳蕙君99.5.22】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教養子女心得分享


  教養子女,用心不要太用力。

   來賓:李偉文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醫師本業雖是牙醫,卻擁有多重身分,他是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暢銷書作家、親子教育專家,也曾是童軍團團長、公共電視董事、公共藝術委員、國家永續會委員、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等,但都比不上「雙胞胎女兒AB 寶的爸爸」頭銜來得重要,偉文醫師的超級樂觀、正面思考、務實簡樸、關懷惜物、嗜書如命…的生活態度,深刻的影響著孩子們。
 他認為,身為父母能給與孩子的第一樣禮物是生活常規的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分擔家事,不吃垃圾食物,養成衛生與運動的習慣。這些常規一定得從小培養,也將成為終生難以改變的習慣,所以非常重要。第二樣禮物是讓孩子養成喜歡看書的習慣,全球化時代變動迅速,要使他們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識,對於世界抱持著好奇與探索的熱情。從偉文醫師家沒有電視機,到處都是書,一家人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討論或創作,養成孩子們主動學習、深入探索的習慣。第三樣禮物是領導與被領導的素養,就是表達與傾聽的能力。在團隊人際互動中能清楚表達己意也能瞭解他人,才能共同合作完成任務。因此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團活動,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增加與人互動的經驗。
 許多研究都證明,給孩子足夠的空白時間,讓孩子在大自然裡自在的玩耍,可以點燃他們對世界好奇探索的熱情,這才是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起源。大自然豐富的生命力,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能培養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習慣,當他們在成長路上遭遇挫折困頓時,也有能力自己打開生命的結。偉文醫師說,以上這些都是父母能給與孩子生命中最好的禮物,而這些珍貴的禮物,是我們花再多錢也換取不到的。
 孩子將來最溫暖的回憶,以及安心學習的基礎,是來自於父母的陪伴。而童心未泯的他正溫柔細膩的陪伴著孩子學習成長,他說,就讓自己再過一次童年。【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05.15】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甘願此生,為過動孩子開啟優勢契機,為臺灣過動家族尊嚴而戮力。
    來賓:蔡美馨女士(臺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執行長)
  曾擔任學校社工、心理諮商所文宣主任的美馨女士,婚後竟然成為擁有兩個過動兒的媽媽,在發現抱在懷中的孩子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充沛的活力如磨娘精般的難照顧,多少個暗夜哭泣與手足無措中度過,在轉換六所幼稚園後經老師的建議,進而尋訪專業,求助醫療體系,積極配合醫囑,帶著孩子展開醫療過程,仔細記錄用藥反應,一步步建立生活秩序。
  大兒子求學過程中,仍受到許多挫折,被同學否定、交不到朋友的痛苦,一直到四年級,兒子自己報名參加棒球夏令營,之後轉學到福林國小參加棒球隊,還當了棒球隊隊長,在打棒球中找到自信,也漸漸學會面對自己問題,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捩點。現在二十一歲的大兒子,通過評估,正準備去當兵。美馨女士在教養過動孩子中勇敢面對、積極求知與求助,歡喜走出了迷惑的人生路。她特別強調,對於特教需求孩子的父母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美馨女士因為愛孩子的心,疼家長們的不解,在孩子穩定成長後,經常與三五特教家庭聚會,以讀書會方式進行親子教育成長。進而成立臺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幫助更多無助的特教需求孩子的父母,她不但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教養特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也撰寫「過動兒的教養妙方」書,除了告訴父母及師長何謂過動兒、該到何處尋找資源及支持外,並參考國內外不同領域專家的建議,對目前過動兒所遭遇的困境,提供資源及解答,讓父母不再徬徨、不再無助。書中從「孩子,我想了解你」、「一起成長.陪著走」、「親師合作,共創教育春天」、「資源整合與願景」等四大主軸,陪伴親師與社會大眾,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學習如何自我接納、自我成長,並引出孩子的優點;又如何關懷孩子的身心靈,進而有效的協助此類孩童的就養、就學、就醫、與就業等問題。
  擁有特教需求孩子的家庭,身為孩子的媽媽經常在工作之餘仍要背負起加倍的照顧、教養、就醫…,但又感力不從心的壓力上身,因此,惟有夫妻間的溝通、共識與共同成長才能使孩子健全成長。【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05.08】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如何和孩子談「性」


 提供友善、自尊、自重的環境,讓孩子順性、健康發展。
   來賓:劉淑雯助理教授(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淑雯老師大學時主修社會教育,所以對於社會方面的議題都很關心,之前在國小教育現場也遇到許多相關性教育的問題,於是開啟了好奇心進入研究所深入學習,並專攻課程與教學方面,目前更投身公益擔任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研究發展如何幫助父母師長與孩子談性的方法。
  許多父母從小會教孩子過馬路小心車子,不要隨便跟著陌生人走,好好讀書,考上好學校,卻從不和孩子討論性方面的問題。其實當孩子語言開始發展時就會問到「我是怎麼來的?」,所以在家庭中,性教育愈早開始愈好,把討論「性」問題,變成生活中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小孩進入青春期時,才會尋求父母協助,而親子間可以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來談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書籍、影片、新聞事件都是很好的教育媒材。
  對於青春期教育應該注意到男性與女性的同步學習成長。因此建議學校辦理生理衛生講座時要關照到男生與女生不同的發育成長現象。除了生理方面之外,心理特質的瞭解更需要父母師長的關懷,切勿以刻板印象來要求孩子,應該要能接受溫柔的男生或不愛穿裙子喜歡中性打扮的女生,做到尊重、包容孩子的特質與喜好。進而教導兩性間相處的方法與態度,可以在新聞報導有關兩性相處、青少年懷孕或強暴事件時,聽聽孩子的看法,甚至和孩子一起觀看討論兩性關係的節目。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打下親子間高品質談話的基礎,未來孩子長大後才會與你無所不談。
  一位熱愛棒球的女生,成為臺灣第一位棒球女主審---劉柏君,且往來國際間賽事中執法,正是因為家庭的尊重與支持,才使她發揮潛能,創造出另一片天空。【採訪整理/陳蕙君2010.5.1】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教育111標竿學校校長~林麗華校長


 心存感恩、凡事盡力、珍惜擁有、把握當下。
   來賓:林麗華校長/臺北市立景美女中
  小時候家中兄弟姊妹眾多,食指浩繁,凡事得自己動手做、用腦想,養成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家境清寒,一心想著只有考上公費才有機會繼續求學,抱持著對未來的理想與夢想,體會到自助、人助、天助的道理,努力迎向挑戰。不可思議的是竟然結婚後還出國進修,除了背負拋夫棄子的他人眼光,還要接受不同於傳統背誦、考試的學習方式,好在事事正向思考,不怕困難的尋求他人協助,得以突破重重難關。
  自民國61年投入教育工作,從擔任明倫國中啟智班老師,愛心、耐心,認真的教導特教學生,榮獲特殊優良教師榮譽;為能關照更多學生而走上行政之途,在文山特殊學校硬體剛完成之際,接下「校長」職務的重責大任,規劃繁瑣的軟體建設,還要平復學區內反對人士的聲音,使得弱勢的特教學生得到因材施教的機會。之後,進入景美女中大家庭,以愛心與關懷的態度,默默領導的理念,以身作則,重視道德,有為有守,更獲得了教師的認同,學生的支持和家長的信任。
  校長處處營造「景美」像家的感覺,她說學校行政、教師會和家長會就像三輪車的輪子,校長在前方帶領,唯有三個輪子順暢,學生才能坐得安穩,快樂學習。景美女中有多元的學生社團、接軌國際的全人教育環境,景美、人美、心美的人文情懷,使人人有「一世黃衫客,永世黃衫情」。校長說要把最大的掌聲、最棒的讚美、最暖的提醒、最多的提攜,留給曾進入校園和走出校門的家人。
◎學校教育三主軸:
1. 品格力:未來人才的優劣,競爭力的根基。
2. 生活力:處李生涯規畫,面對生活情境,思索生命課題的整體能力。
3. 學習力:提升學習效率度、自由度、靈活度,並臻於終身學習,終身進步。
◎林校長的五少五多:
1. 少不多是:不去問任務有多困難,只問自己如何取達成。
2. 少說多聽:讓自己不斷學習掌握重點,分析邏輯。
3. 少我多你:多想到別人,凡事以別人的角度來設想。
4. 少舊多新:儘量不重複,多些創新突破。
5. 少會多讀:放空自己,虛懷若谷,多閱讀學習。
【整理/陳蕙君 2010.03.27】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教育111標竿學校—永續湖山


 生命沒有過渡期,感恩每天的生活,
 富足生命的內涵,創造生存的喜樂與幸福。
   來賓:何怡君校長(臺北市湖山國小)
  記得小時候家住在大直附近半山腰的違章建築內,家中孩子很多,好玩的我們經常赤腳在山上跑來跑去。因為家境貧窮,怕把心愛的白布鞋穿壞,連上學都是手拎著白布鞋,到了學校門口才穿上,放學出了校門口,立刻又脫下它,赤腳跑回家。那是一段不知貧富貴賤,快樂的童年時光!
一天,班上有一位家境較富裕的同學弄丟了新橡皮擦向老師告狀,老師沒有詳查就認定是我偷的而處罰我,被冤枉的我只是急得眼淚直流。我沒有忘記那曾經烙印在心中的傷痛,於是,當自己站在講臺上成為一位老師時,我期許自己做個好老師,公平、公正、客觀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給予孩子說明的機會和尊重。
  後來遇到嚴格的好老師,使我漸漸開竅懂得讀書,當年國中畢業考上一女中,卻因家境因素還是選擇就讀師專,十分感謝這些老師的教導,才讓自己不至於在國中畢業就走進工廠成為作業員,而有機會繼續升學。
教育生涯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作為,也有不同的任務。擔任導師階段,目的就是帶好班級的每個學生,同時配合行政完成交辦的工作。對我而言,學生不僅就是我的孩子,我也期盼能和他們成為終身的朋友。轉換組長、主任階段就是「承上啟下」,將校長及教育局的政策加以執行,做好溝通與帶領教師成長和學習的工作,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管道與機會。擔任校長職務,個人覺得是「成人之美」的教育志業。思考學校的校務發展,看到每個老師的優點,提供教師資源,讓教師樂於教學;學生勤於學習;家長喜於支援和參與。
  當年遴選至湖山國小任職後,我的教育箴言就是「以關愛為圓心,以信任為半徑,畫出教育希望的圓!」對校園的整體營造的目標就是朝向永續生態校園發展,在經歷七年後,確實一步一腳印的展現成果。今日的湖山,我相信是臺北市小型學校中非常具有特色與校園文化的學校。親師生對學校都有高度的認同和歸屬感,而永續生態的校園情境,於96年11月開辦「草山遊學」的課程也吸引不少學校、幼稚園和社會團體做為校外教學的場域,同時也是假日市民休憩的好所在。
  其實「湖山」在前任龔校長的經營下,本就有一定的成果與績效;在接棒後,只是加以深化和課程化。當然也開創幾項新的課程,如:藝術與人文的藍染課程、跳鼓和大鼓的體育課程、與香港漢基國際學校的國際文化交流和交換學生學習活動等,都是湖山極具特色的課程,能有今日的成果,我覺得都是全體湖山人的努力與榮耀。
  小型學校獨特且濃厚的人情味,是學校特色發展的基石,正因為同仁們都像家人一樣,所以能夠成就出優良而不斷精進的校園文化。未來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也將慢慢導向「建置節能教育課程」的目標,配合政府節能減碳的呼籲,陸續開發綠色能源,建置風力發電教學區,使學校具備水力,太陽能,風力發電,成為節能教學的展示學校,並研發在地本位的節能教育課程。
  目前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湖山的【人情】與【校園營造】。湖山的座右銘是【一日湖山人,終生湖山情】,每位到湖山的人,都能感受湖山人的熱情和人文。假日學校校園是開放的,近期正好是陽明山花季期間,歡迎臺北縣市的居民,有空可以上山賞花,也歡迎來湖山泡泡腳,在草地上散步,享受悠閒的假日時光。
  個人認為身為領導者至少要具有幾項特質:
(1) 視野的高度:趨勢、方向、整合、未來(紮根本土,放眼國際)
(2) 人格的寬度:尊重、負責、反思、包容、成人之美
(3) 心靈的深度:關懷、愛人自我期許樂於當個快樂的終身學習者,以身作則,不斷精進。並以學生第一,教師為上,行政服務,社區共榮為原則。【採訪整理/陳蕙君0320】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藝文學習優質的東山高中

  美感與生命教育,提升精神生活,使生命更加豐富。

      來賓:魏淑惠主任、林榮澤主任(臺北市私立東山高中)
 東山高中位處於文山區老泉街,創設於民國六十年,由於辦學績優,於民國八十三年奉教育局核准,再增設國中部,成為一所普通科完全中學。學校鄰近山區,自然資源豐富,全面建構成一個大型的生態教學園區。98學年度榮獲臺北市教育111標竿學校的認證,推動理念如下:
1. 一校一特色:學習型的音樂教育,以音樂帶動優質學風,營造校園溫馨氣氛。
2. 一生一專長:多元型的體藝教育,以持續學習既有專長,培養多元體藝能力。
3. 一個都不少:關懷型的愛的教育,以導引學生主動學習,人人順利完成學業。
 「校園音樂」是其中一大特色,就【樂音飛揚 驚豔椰林】為主題,推動一人一樂器的學習、舉辦樂器大會考、下課十分鐘的驚豔、歡樂歌聲滿校園的班級比賽、油桐花季音樂饗宴、椰園東山的定期展演、藝術家駐入校園、舉辦校際聯合音樂會、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締結教育聯盟…,各音樂社團連年榮獲比賽佳績,建立了學生的成就感,更助於追求卓越的學習目標。
 注重品德陶冶的生命教育中,以「感恩孝親」、「尊師勤學」、「立志發願」,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實施讀經與靜坐,穩定學生沈著的心性,開發其內在潛能。並將生命教育課程,融入校本課程,設置「學生社會服務卡」,培養孩子服務、勤勞及利他之美德。隨時掌握時代脈動,積極推動學生學習外國第二語言,增廣見聞,進而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的國際觀。【採訪整理/陳蕙君 2010.03.13】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教育111標竿學校~優質的學生學習

學生「閱歷人生,讀學書海」
行政團隊「樂於分享,勤於互助」
巫嘉倫主任(臺北市立松山家商圖書館)

松山家商創於民國三十五年,原名為「臺北市松山初級中學」,民國四十一年松山有志人士決定在今日松商現址
建設一所商業學校,在多位校長和師長的戮力教育之下
培育許多業界、學術界和體育界的人才。
例如:民86年廣告設計科畢業的古又文於
98年榮獲第11屆Gen Art服裝競賽的「前衛時裝獎」。
有人說,學校是以過去的知識教導現在的學生去面對未來的問題,然而現在的學生所面對的未來比我們這一代更為競爭,所以松商的同仁一直很重視應該給學生什麼樣的三年學習生涯。書本的知識是有限的,然而好的習慣、正確的態度卻會影響學生一輩子,因此,我們認為培養「帶得走的能力」,才可以面對不可知且變動的未來。「落實品德教育」、「推動深耕閱讀」、「強化技職教育」、「擴展國際視野」是四大學校教育目標,並以「閱歷人生,讀學書海」的方案參加臺北市98年度優質學校評選,榮獲「學生學習」單項優質獎。

在臺北市教育111標竿學校認證申請中,本校提出了讓每個學生「打造自我的藍海」的願景,即是希望秉持著「多元發展,順性揚才」的理念,以「營造校園閱讀氛圍,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發掘自己的長處,培養學生專長」、「建構學生關懷輔導網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為目標。在推動過程中,也確實了解「教育111」並不是一個教育口號,而是一種理念的倡導和行動實踐,就像研習中吳明清教授所說的「教育111是一個開頭,藉由實踐的過程,方能使學校999」。

期盼學生們除課本之外能多閱讀課外書,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興趣,如:運動、電影、繪畫、寫作、電腦…,世界上有意思的事情多得很,持之以恆的努力,做出成績來同樣有前途。【整理/陳蕙君 2010.03.06】